Chili Tree諮商心理師。喜歡生活,美食,還有人。
邀約、討論,歡迎寄至treetect@gmail.com

目前分類:親子關係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有一位成年女性,我稱為艾拉,和我談生活中的不愉快,每隔一段時間,她就會和我細數著媽媽與她不親的事件,每件事情都可以感覺到,媽媽對她非常地苛刻。

「我覺得我媽沒有很愛我。」說這句話的時候,她的臉很沉重,沒有特別多的情緒。

光是要向旁人說出這句話,我想對她來說就需要很大的勇氣。我們總在報章雜誌上看到,媽媽會毫無保留地給孩子關愛,媽媽是最愛孩子的。但是,有些孩子真的感覺不到媽媽的愛;甚或,有些媽媽真的沒有辦法給孩子愛。

為了讓媽媽喜歡自己一點,艾拉做了許多的努力,迎合媽媽的需要,她努力為家裡付出大小事,也負擔家中一些經濟開銷,或是聽著媽媽說生活中的各種抱怨和委屈。可以感覺到,媽媽在生活中也非常地委屈和痛苦,艾拉同理媽媽,也為媽媽感到心疼。她做了許多希望媽媽會對自己好一點的事情,為了討媽媽的歡心,有時她會勉強自己做許多超乎心力的事。

有一次,她正好非常疲憊,不想答應媽媽的要求,媽媽對她的拒絕非常生氣!並開始訴說她不孝順、忤逆媽媽等字句,艾拉氣得告訴媽媽:「我只是想要休息,為什麼卻要聽妳的指責,我的付出還不夠嗎!?為什麼你就只會對我生氣!!」艾拉甩門進房間,也上鎖。媽媽覺得被艾拉指責,感到自己很受辱,氣得不停用力敲門,到最後,媽媽甚至脫口而出:「我真的很想殺了妳!」

 

這一句話,好像讓艾拉的心碎了一地。

「原來,我做這麼多都沒有意義;原來我媽真的沒有那麼在乎我。」她笑著對我說。

雖然艾拉是笑著,但是聽到這裡,真的讓人很難過。如果「我媽沒有這麼愛我」不再只是自己的想像和覺得,而成為一個事實,那是一個多麼痛苦和難受的經驗。

艾拉在那之後,做了許多嘗試......,告訴媽媽自己的難過,或者拉開和媽媽的距離,讓媽媽不要影響到自己,但是不管做哪些事情,她常常都會覺得很有罪惡感,對於自己想要逃離媽媽有罪惡感,對自己的痛苦覺得很無力,即使要說服自己「媽媽有些不同」,但心裡還是覺得媽媽沒有這麼愛自己。

 

我沒有陪她一起討論媽媽很愛你,你只是你誤會她這些事情,因為這不是她的現實生活。

「要接受媽媽好像沒有這麼愛自己這件事,真的好難,好難。」講完這句話的同時,我陪著她,我難過地紅了眼眶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讓孩子覺得丟臉的處罰,效果雖然很快,但傷痛是一輩子。

部落文章-讓孩子覺得丟臉的處罰(尾)freestocks

有一名孩子常常表達對媽媽的憤恨,孩子雖然知道媽媽很愛他,但常又覺得媽媽很不愛他。有一次,聽孩子說媽媽都會體罰他,雖然我們十分不贊成體罰,但自小難免還是有被體罰過的經驗,我不理解為何他用如此憤怒的反應在表達對媽媽的情感於是問他:「媽媽是怎麼體罰你呢?」他說:「媽媽會把我的衣服全部脫光,叫我在門口罰站,有時會用竹掃把打我。」

「媽媽說,要我讓大家看,我是多麼地不乖,多麼地丟臉!!」

媽媽每次聽到孩子這麼說,都會非常自責「當年處罰孩子」,導致孩子對媽媽不諒解。媽媽十分後悔和內疚、覺得自己當年不該處罰孩子,所以只好一直順著孩子,覺得自己再怎麼彌補也沒有用。

但是這件事,我感覺到孩子的憤怒底下,其實藏著一層很深的「羞愧感」。真正讓孩子對媽媽感到憤恨的地方,並不是媽媽處罰他,而是媽媽讓孩子覺得「自己很羞愧!

孩子真心感到自己「很丟臉」

媽媽在這麼做的時候,可能想要讓孩子「記住」自己真的做錯了,希望孩子不要再犯。所以用羞辱孩子的方式,讓孩子備受處罰。但是這樣的方式,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錯事,還讓孩子的自尊被貶低了。公開地羞辱孩子,甚至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,日後,孩子很難相信自己是好的模樣,孩子會覺得自己帶著一個「汙點」在身上。

 

「公開羞辱」在心理自我上的破壞

事實上,羞辱一個人在管教或管理上是最快能達到效果的,舉凡老師對學生、長輩對孩子、或是主管對下屬,這也是上位者在氣頭上,很容易對下位者做出的事情。被羞辱的人,他不僅僅感受到「自己的自尊心被攻擊了」,讓別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,更會因此產生羞愧感受。而羞愧的經驗會讓人馬上就停止當下的行為,並想要躲起來,保護自己的自尊,所以被羞辱之後,日後往往不會再犯下類似的行為。

 

在公開場合被羞辱,那更是一個痛苦的經驗,也是我們華人所說的「丟臉」。

公開羞辱不但會有更多人看到自己「自尊被貶低的模樣」,即使全身充滿「羞愧的感受」,也無法用任何方式保護自己,讓自己躲起來,只能夠站在那裡赤裸裸地讓別人看到自己,毫無防衛。這樣的情況下,會讓我們的羞愧感受加乘、自尊感受更低。原本「完整的自己」會因為公開羞辱而被破壞,原先覺得「自己是一個好人」,會因為被破壞而變成「我是一個有汙點的人」。當完整的自己被別人破壞時,我們不僅會產生「自己不好」的感受,甚至也會覺得別人不好,並有憤恨對方的情緒產生,因為「對方破壞了我們完整的自己。」

日後,我們當年所做的行為可能已經忘記了,但是那羞愧的經驗會一再被喚起,想到已經不是「我需要停止這個行為」,還包括「我有一個汙點」以及「我被別人破壞了」的情緒經驗,所以不只會憤恨別人,也會憤恨自己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沒關係,再努力就好。」

對於一個已經夠努力的孩子來說,聽到這句話時,往往沒有讓孩子覺得鬆了一口氣,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。

當孩子已經用盡全力地努力,不知道究竟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努力時,我們以為「沒關係,再努力」是安慰人的話語,卻讓這些孩子們感到不知所措。

孩子聽到了一個矛盾的訊息,究竟是沒關係?還是要再努力?「可是我已經很努力、沒有辦法再更努力呢?那麼,是不是就有關係!?」

 

孩子經驗到的,其實是一種失敗。努力想要達成目標,卻仍然沒有成果的挫折感。「儘管我這麼努力,卻還是失敗了!」

這樣的心情真的讓人既沮喪,又很挫折。孩子不禁會去想「是不是我不夠好?是不是我太笨了?」

 

沒有接受孩子失敗的爸媽

有些爸媽們可能看到了孩子的挫折,以為只要鼓勵孩子,帶領孩子跨越挫折感就可以了。但事實上,爸媽們並沒有接受孩子表現的失敗,所以其實連孩子失敗所產生的挫折感也一併忽略了。

「沒關係」好像是爸媽在對自己說的話,意思是指:「孩子現在表現不好,沒有關係,我只要再努力鼓勵孩子,他就會成功了。」

所以,當孩子覺得自己真的失敗時,卻聽到這句話,心理感受到的是「爸媽無法接受我的失敗,如果我失敗,那麼爸媽就不會要我了」。失敗和挫折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因為「失敗和挫折感」是沒有人要的!所以孩子必須要變得與爸媽一樣,忽略自己的挫折,忽略自己的失敗。

 

當孩子很挫折時,爸媽可以做些什麼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照片摘自Pixabay 攝影者:ATDS

近來因為各種社會事件,開始提到「情緒教育」養成,在這麼多的情緒當中,孩子的「挫折感」常常會讓爸媽忽略掉,甚至常會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挫折感,所以叫孩子忍一忍就過了。

忍不住寫了一篇落落長的文章。在說到挫折耐受力之前,我們先了解挫折感是什麼。

挫折感-就是「想要,但是要不到。」

挫折感是一種「想要,但是要不到」所產生而來的感覺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有需求、有期待、有想要的東西或事情,但是一直無法達成,或是沒有辦法獲得時,就會讓我們產生挫折感。

在面臨挫折的時候,我們會覺得很難過、很沮喪、提不起勁,甚至會感覺胸口有點悶悶的,有時還會覺得莫名生氣!這些其實都是挫折表現在心裡或身體的感受。

其實,從孩童時期,我們就會經歷許多挫折,因為在生活中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被滿足!!

當孩子有需要,想要滿足自己卻無法達成時,這樣的挫折感,常常表現出來的是生氣和難過交疊的情緒,有時孩子會不自覺地想要強迫別人完成自己的需要。

在這裡舉個例子:孩子突然很想看到媽媽,但是媽媽在上班,不在孩子身邊。

很想要看到媽媽的孩子孩子就打手機,哭著跟媽媽說:「嗚~媽媽我好想妳~妳快點回來!!」→這就是孩子的需要。

正在工作的媽媽回孩子說:「可是媽媽在上班,沒有辦法回家哦!」→這個時候,孩子的挫折感就產生了,因為孩子想看媽媽但是無法立刻看到媽媽。

孩子的挫折感受,可能會讓他有點生氣地罵媽媽說:「妳是壞媽媽!妳很壞!妳都不回來看我!!嗚嗚嗚......」→孩子罵了媽媽,並且難過地表達自己的失望,孩子其實仍然希望媽媽回來看他,所以他想要強迫媽媽能夠滿足他的需要。

 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圖片選自Pixabay,攝影者Ben_Kerckx】

擁有情緒調節能力,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!但是多數人都難以能夠順利地調節自己的情緒,自己的情緒往往會因為他人而有巨大的波動。

究竟要怎麼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,我們必須先從一個人的「情緒界線」開始介紹。

「情緒界線」的「界線」和「情緒」

這個界限是什麼意思呢?用來區隔「我」和「你」的差別,因為有界限,所以我們才有辦法分清楚自己和別人。

用一個例子來比喻,剛上小學的時候,我們和隔壁同學都會共用一張木製的長型桌子,很多人總是會在中間畫一條線,作為和隔壁同學桌面的分界線!有些人甚至會拿彩色筆或什麼工具的,擋在中間,感覺就像井水不犯河水那樣地,努力維護自己的勢力範圍!甚至一旦隔壁同學「越線」,我們可能就會有處罰!因為對方跑進我們的勢力範圍了!

畫線或拿東西擋在中間的動作,就是在「建立我們的界線」,透過這個線,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區別「你」和「我」可以使用的桌面範圍,如果你越界侵犯到我的桌面,跑到我的勢力範圍,我是可以決定要不要攻擊你的。

這就是界線了,我們在還很小的時候,就學會自己建立一套維護界線的方法,當然日子久了,可能因為跟同學越來越熟稔,這個界限就不像以前這麼清楚了,而是會有些彈性,我們因為和對方關係不同,而改變自己「心中的界線」。

 

我們理解「界線」是什麼之後,現在再來想想「沒有界線」的是什麼樣子。

當我們去看電影的時候,座位都是一個個有把手的,它就像是幫你畫好界線一樣,你坐在某一號、某個位置,我們會在屬於我們的座位上好好使用,不會超過別人的座位;然而如果是情侶身分去,可能就會將座位中間的「把手」往上移開,這就好像是將彼此中間的那條線移開一般,兩個人之間是非常緊密,沒有界線的。

沒有界線是什麼感覺?

「在水裡」最適合感受「沒有界線」,可以用浮潛、潛在水中、水母漂游泳的方式,當我們的身體在水中而不碰觸任何其他東西時,會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像是沒有分別,沒有辦法感受到太大的區別,跟水中融合的感覺。我猜,上了月空,穿上太空服之後,無重力的狀態之下,應該也會呈現沒有界線的感覺。

界線和沒有界線就是這樣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如何訓練擁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】 (跳點式注意力介紹請見文章→過動兒傾向觀察

【圖片摘自Pixabay】

擁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在生活中常常會面臨到許多困難,不僅自己的事情無法如願完成,也容易因無法完成與他人合作的任務,而影響到人際互動。更多的是,這類型的孩子常常會伴隨著「情緒障礙」!當自己的行為常常被他人否定、排斥後,那挫折的感受一旦無法清楚描述,為了反擊,就會演變成容易暴怒的模樣!畢竟過動兒在生活中的規則已經很混亂了,自己的情緒狀態自然也容易有一個混亂的界線。

因此,和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在互動時,可能無法僅僅像我們平常教小孩的方式,而需要有更精確的生活訓練,爸媽們可以把握三項原則:

 

第一項【難以改變的生活模式-把握第一次就學對】

我們從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中發現,雖然沒有耐性,注意力很短!容易變來變去!但事實上,他們對於「已經學會的生活模式」是非常難以改變的!!心理學家的Piget曾提出「基模」的概念,說明我們對生活中的理解,會形成一個個的基模,這些基模建構了我們的世界。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好不容易在注意力這麼短的情況下學到目前的生活模式,擁有了這些基模,如今因為一件新的狀況,而對生活要有大變動,那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!!對我們而言,只是一點點地變動,對他們說,這些基模是打掉重來,組織不起來。因此他們往往在情緒上會有非常大地反抗!常常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他的不愉快。

所以,在教導他們的策略上,請讓他們在第一次就學習到正確的方式,並不是要求孩子第一次學習時,就要「做得完全正確」,他極有可能做得完全不正確,那是沒有關係的。而是我們讓孩子在第一次學習時,就是「我們希望他學到的生活策略」。國外學者Konrad Lorenz提出「銘印現象」,也就是說,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第一次了。試想看看,當我們長大之後,我們第一次的牽手,第一次的擁抱,通常都是我們很有感覺的,即使心裡忘記了,身體也會記得。當我們對一般孩子進行生活習慣訓練時,可能會因為覺得哪些部分不好,於是就做改變,但是對這些孩子而言,他們無法這麼有彈性,也不要讓他們在一開始就練習「發散式思考」,請把握「第一次就學對」的原則,不要輕易更動第一次教導孩子的那些策略,而且要保持第一次教學和第十次教學都是一樣的策略。

舉例來說:我們一開始教導孩子的是「甲→乙→丙」,不要突然變成「甲→1→丙」;未來若孩子訓練足夠,我們可以慢慢增加成「甲→乙→丙→」。

 

第二項【降低過多的刺激-把握1次只做1件事】

就如前所述,具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常常會因為自己的注意力很難專注在1件事情上,因為對他而言,生活中的刺激太多了,導致他覺得「每件事情都是重點」,最後變成許多任務都沒有完成,甚至生活中變得亂七八糟,孩子可能會非常地困擾和挫折,因為覺得永遠都無法將這些任務真正地完成。因此,我們在要求或訓練他們時,絕對要避免過多的刺激、給予過多地指令。1次只做1件事。「這1件事」意思是指,1次只有「1個重點」。當我們只有給1個重點時,孩子就不會被太多重點干擾,他便能夠專注在這個重點上,所以要求孩子做的是「1個任務」,而且這個任務不要太巨大,讓孩子能夠練習只要將注意力放在這個任務上面就好。

如何讓孩子1次只做1件事,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的兩種刺激著手。

第一種是環境的刺激,生活環境實在太多有趣的刺激,常常會干擾著孩子。例如孩子在寫功課的時候,在他視線範圍內居然有其他的玩具,或是會吸引他注意的裝飾品。雖然不是我們給予的指令,但玩具放在視線範圍內,基本上就是一個足以比功課還具有吸引力的事情,因此,降低環境刺激是重要,請給予一個簡單、乾淨的房間、書桌或是完成任務的地方,讓孩子可以將重點放在需要專注的地方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與過動兒的家長在互動過程中,會發現兩種現象:

有些家長會覺得「我的孩子只是比較好動!我的孩子在某些地方就會很專心」,很難去面對自己的孩子有過動/注意力不足症狀。

有些家長敏感地發現孩子有過動/注意力不足症狀之後,決定要好好地教養,卻面臨到漫長的挫折之路。

舉例來說:一項生活習慣,孩子反覆學了3次,我們可能會說他聰明;反覆學了10次,我們會說他資質駑鈍;但過動/注意力不足的孩子,他可能要學20-30次,才有機會讓他放在心裡面。

家長要面對的,不是3次,不是10次,而是20-30次,那一次又一次耐性磨練,辛苦之處常是外人不得而知。

 

【過動兒臨床診斷-注意力不足過動症/ADHD】

過動兒若已達到臨床診斷者,全名叫做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,又可稱為ADHD。

在臨床判斷的病症當中,我們會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出現兩種型態,主要是「不專注」「衝動與過動」,而這兩種型態,在生活中會表現出三種類型,第一種為「注意力不足的表現」,第二種為「過動/衝動表現」,第三種則是「混合表現」。

要達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「確定診斷」,需符合一些條件,若要確定自己的孩子是否達到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,還是要到醫院進行診斷。

 

在我自己的教學輔導經驗中,有一些孩子會在「臨床診斷的模糊邊界」,他很難完全符合診斷,但在生活中確實又有這方面的傾向,也是因為接觸過這些孩子,所以我更習慣用「光譜的概念」去解釋孩子的現況,這些孩子雖然沒有達到確定診斷,但在生活中父母也必須要花許多力氣!我對過動兒-注意力不足的孩子有了一些觀察,我稱他們是擁有「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」

 

【過動兒傾向觀察-注意力不集中】跳點式注意力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無論孩子今天多麼不聽話,我們斥責他,對他覺得生氣,覺得這些「死小孩!」

在結束一天、上床睡覺之前,請記得,還是要給你的孩子一個屬於他的擁抱。

不論是老大、老二還是老三,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的擁抱,即使時間非常短暫,但是這一刻,是專屬於孩子與家長的時間。

是孩子暫時獨佔爸媽的時間。

孩子可能在他做了一些爸媽不喜歡的事情之後想著,爸媽可能不那麼喜歡我了,因為我做了讓爸媽討厭的事情。

孩子會開始擔心,他會想辦法討爸媽歡心。

有時候孩子專注力在「討爸媽歡心時」,他就會很難向環境探索。因為專注力都在爸媽身上了,哪有心力專注其他的事情。

所以,給孩子一個擁抱,即使孩子做了許多小壞事,他在今天的結束都還是可以獲得一個肢體上的擁抱,讓孩子安心。

同時,這個擁抱也是給爸媽自己的,無論孩子今天做了多少小壞事,爸媽們有沒有原諒他,但是本質的愛沒有變,爸媽們也可以獲得孩子給自己的擁抱。

 

爸媽們的擁抱對孩子很重要,對爸媽自己也是。

無論今天孩子多麼不聽話,不想原諒他,對他覺得生氣,在最後,他都還是可以獲得你的擁抱。擁抱不代表原諒、生氣,而是身為爸媽的你,願意接受身為孩子的他。

 

如果爸媽做不到,也不要氣餒,或許從小到大你也沒有被這樣對待接受過,要做到這樣對待孩子,真的很不容易。

當然如果你願意嘗試,也可以一起練習看看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圖片來源:pixabay

面對耍脾氣的孩子,該怎麼辦?

「老師,我輔導的小朋友,一直不想寫數學習題,只想要玩!但作業本來就是他要完成的,我只好耐著性子哄他趕快寫,結果小朋友突然開始不講話,不寫作業,也不看我,就這樣過了半小時!這個半小時真的很難熬!老師!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!?」

 

學生向我反映輔導小朋友的狀況,其實許多爸媽常常碰到這樣的情況,孩子耍脾氣的時候究竟該怎麼做?

 

有的爸媽看到小孩子這樣,忍不住罵他:「本來就是你要寫完的!你有什麼權利生氣啊你!!」

或是乾脆體罰他:「這麼不聽話,欠教訓!!」心裡想,他就是要寫啊!不然要怎樣?

 

有的爸媽看到孩子這樣發脾氣,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,不想讓孩子不高興,所以就和孩子說:「算了算了!,不喜歡就不要寫,也不是一定要寫啊~」於是小孩子的沈默不說話,換得不用寫自己不喜歡的作業!

 

有的爸媽心裡非常不認同孩子耍脾氣,但是氣在心裡面,又不敢罵孩子!所以就變成「你不說話,我也不說話!」彼此看誰撐得比較久。

 

要面對孩子這樣的情緒,實在讓人有些不知所措!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以上圖片來源:Pixabay  攝影者:Qiuyang

有一位母親,因為某些事情,一直不停地跟我說「覺得自己好丟臉,不是一個好媽媽」。

她覺得對不起孩子,在孩子需要她的時候,她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媽媽應該有的照顧,反而只有照顧到自己的滿足和快樂。

她覺得好丟臉。

她每說一次,我就覺得她好像好像鑽進自己的洞穴裡,沒有辦法探出頭來。

 

「丟臉」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經驗,感覺到「丟臉」,她就會意識到這件事情對生命中的影響。

但是當她說自己很丟臉的時候,好像就停在那裡了。

 

想像一下,當我們覺得「丟臉」時,是什麼感覺?

會想要往地洞鑽,會想要讓自己消失,這「丟臉」的情緒,關注的重點在於「自己」。

事實上,關注著自己,並將自己藏起來,確實可以停止自己生活中所做的某些不好的行為,因此傷害會降低!

畢竟你不再作一些傷害的事情了。

但是讓自己停止之後呢?接下來呢?丟臉之後,如果沒有更多其他的,那這樣的丟臉,就完全沒有任何效果了!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「你的眼淚究竟想說些什麼?」

我曾經被這麼問。

 

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,每次只要碰到一些事情,一急之下就哭了。

不管是什麼負面情緒,有時想起一些委屈的事情,也會哭得一發不可收拾,無法自拔,但是哭一哭就會覺得舒緩點。

當時說不出來,總覺得有好多的情緒滿滿在胸口,好複雜的感覺,經過了好久的整理,我才漸漸明白了我的眼淚。

那是一種安慰自己的眼淚。

 

後來我遇見一個成年已婚女性。

她的外表很整齊,很有規矩,也非常和藹,很多時候都能侃侃而談。

但是每次只要一談到家裡,她就會流眼淚。

特別是抱怨母親時,一方面她感覺罪惡:「自己怎麼可以這樣抱怨母親呢?」

另一方面她卻會不自覺地流下眼淚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時父母會覺得小孩不夠知足感恩,但是若我們在給孩子禮物的時候,總是要叫他記得感恩與珍惜,那麼孩子又能夠在哪裡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存在呢?

 

有一天,我送了小姪女一個粉紅色的禮物。

小姪女收到之後,一副沒有很喜歡的感覺,她說:「謝謝,可是我不喜歡粉紅色的,我喜歡藍色的!」

我恍然大悟地跟小姪女說:「是哦!那我下次買禮物,要買藍色的囉?」

她開心地點點頭。

可能有些人會覺得「她真的很不禮貌耶!」

但我喜歡小姪女勇於表達自己意見的樣子。

 

有些孩子不一定有機會這麼做,不一定能夠說出他自己的感覺。

有時候在孩子收到禮物時,身為父母的我們,深怕孩子不知道這些禮物的價值,不懂得別人的心意,於是趕緊告訴孩子「做人的道理」!

我們很快地告訴孩子:「要珍惜啊!」、「要感謝對方啊!」,所以孩子在還搞不清楚狀況之際,就馬上要按照父母的指示:「身心感恩又感謝!」。

 

偶爾在必須要社會化的場面時,小朋友這樣的感恩與感謝是必要的。

但是,若父母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,那麼小孩子就不會學到感謝與珍惜,他學到的只有心靈上的匱乏。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夠了解我。」他說。

說著這個渴望的時候,彷彿也透漏了對自己爸媽的失望。

爸媽不夠了解自己,不夠懂得自己,不夠疼惜自己。

 

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,爸媽用他們粗魯的方式對待著自己。

被這樣對待的我們,內心渴望著有一個愛護自己的爸媽,可以了解自己的爸媽。

當時得不到這樣爸媽的我們,內心裡被父母粗魯對待而感覺的痛苦和傷害,使得我們停留在小時候的自己。

人和腦袋雖然都長大了,但是當時的痛苦太強烈、傷害太劇烈,於是我們的心為了保護自己,就將那時的我們凍結了。
 

凍結的是什麼?害怕自己不是真正被爸媽所愛,害怕著爸媽根本不愛自己,於是才會這樣粗魯對待自己。

 

我們開始編織一個想像中的爸媽,那個爸媽會完成我們想要的一切,他會了解我、關心我、愛護我,用著我最舒服的方式對待我,懂得我愛吃什麼。

我們期待世界上有這樣的爸媽,甚至想像別人的爸媽都長那個樣子,別人都有好棒的爸媽。

我們覺得這樣才是愛自己的爸媽!

 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「照顧者常常不自覺的困在自己生活環境中,和被照顧者一起困住了,走不出來,以至於界限過於僵化,視野變得很窄,對於許多事情往往會變得過度擔憂。」

怎麼說呢?

 

原本你的生活世界稀鬆平常,上班、下班回家,偶爾回家看看父母,或與父母同住。

當某一天,種種因素使你成為照顧爸媽的家庭照顧者之後,你的世界會變得如何?

我自己的經驗以及聽別人訴說的經驗是這樣的。

 

首先,你因對父母的情感而關心父母、照顧父母;慢慢地,你的生活開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
「外面的世界」和「家裡的世界」。

在父母還沒有生病的時候,這兩個世界很相似,但是當父母生病,突發地,你開始面臨到這兩個世界的落差。

要同時揹著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,是讓人感到非常疲倦的事情。

有些家庭照顧者會因此做出選擇。

 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種父母,不管你做什麼,她都會支持你,不會多問什麼。

聽起來這樣的父母是很棒的,不管孩子如何,都是第一時間給他支持,給他最豐沛的愛,這麼做確實非常不容易。

我們可能會認為,這種幾乎100分的父母了!但是小孩往往不這麼認為,他們希望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、更多的關心。

有人會想,父母已經做到全部支持,難道還不夠愛小孩,不夠關心他嗎?

有些父母甚至不怎麼喜歡,卻為了要展現自己的愛,還會隱忍著自己的不快,也支持著小孩。這樣還不夠嗎?

想想這樣的父母必然感覺很挫折!

父母們已經付出所有了,孩子卻仍然覺得:「這不是我期待的爸媽」。甚至,有些孩子還會認為自己不被父母所愛。

 

而孩子們其實也好挫折哦。

他講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覺得父母不愛自己,他就是覺得父母不夠關心他。

長大之後,孩子覺得自己活在不被愛的生活裡,憤世嫉俗,覺得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在意他,關心他。

父母覺得無辜,覺得挫折;孩子亦感到孤獨。

 

可能大家會困惑,究竟孩子想要怎麼樣的父母?究竟我們應該當的是什麼樣的父母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爸媽的分離焦慮感,最後卻可能成為孩子長大離開家裡後的罪惡感來源。

 

有一些爸媽,在小孩稍稍長大之後,會因為自己對分離的懼怕感受,而讓小孩產生了罪惡感。

他們可能會說:「小孩長大了,翅膀硬了,忘記父母了!」

 

有許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長大的。

長大後,開始會出去玩,和同學在一起,他的世界不再只有父母,還有其他同學,父母變得不再是唯一。

父母可能很難適應,以前父母就是孩子的天,如今居然還多了其他人?

孩子和同學出去玩,回家時,爸媽就問孩子:「你只想到出去玩,卻把我們丟在家裡,你是不是不要爸媽了?」

 

「不要爸媽了」這句話看起來好像開玩笑似的,但是對孩子而言,這句話卻是非常沉重的。

 

對孩子來說,他哪有想得這麼多?他就只是想和同學出去玩而已。

孩子將生活的目光從與父母的關係,拓展到別人的關係。

你說孩子是不是忘記爸媽呢?在那一刻,我相信孩子真的沒有把心思放在爸媽身上,而是將心思放在外在環境。

文章標籤

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