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夠了解我。」他說。
說著這個渴望的時候,彷彿也透漏了對自己爸媽的失望。
爸媽不夠了解自己,不夠懂得自己,不夠疼惜自己。
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,爸媽用他們粗魯的方式對待著自己。
被這樣對待的我們,內心渴望著有一個愛護自己的爸媽,可以了解自己的爸媽。
當時得不到這樣爸媽的我們,內心裡被父母粗魯對待而感覺的痛苦和傷害,使得我們停留在小時候的自己。
人和腦袋雖然都長大了,但是當時的痛苦太強烈、傷害太劇烈,於是我們的心為了保護自己,就將那時的我們凍結了。
凍結的是什麼?害怕自己不是真正被爸媽所愛,害怕著爸媽根本不愛自己,於是才會這樣粗魯對待自己。
我們開始編織一個想像中的爸媽,那個爸媽會完成我們想要的一切,他會了解我、關心我、愛護我,用著我最舒服的方式對待我,懂得我愛吃什麼。
我們期待世界上有這樣的爸媽,甚至想像別人的爸媽都長那個樣子,別人都有好棒的爸媽。
我們覺得這樣才是愛自己的爸媽!
有些孩子在回顧這些過往時,會難以說出口!畢竟,要回頭看當時的的傷害,需要把心打開,想到自己可能不是被愛的,那種感覺很疼痛。
有些孩子長大、有了能力之後,他會不停追尋著想像中那樣愛護他的爸媽,或是埋怨著自己現在的爸媽。
「我多麼希望自己的爸媽能夠真正地了解我!」
而不是只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,無法聊心事。
如果你的爸媽,事實上就是那個模樣呢?
他就只會照顧你的日常起居,無法聊心事,他不懂你,只是用他以為好的方式去對待你。
他們就是這個模樣呢?
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爸媽夢想化,期待自己的爸媽可以真正懂得自己的心,而不是只關心那些生活事件。
我們覺得,這樣的爸媽才是愛自己的爸媽。
可是,有一部分的我們又很清楚,我的爸媽就是那個樣子,他不是我期待中的爸媽,他們就是他自己。
這樣的矛盾,藏在心裡頭,於是,我們拼命追尋。
追尋的,是一種不寂寞,一停止下來,就覺得好孤單、好害怕,如果不追求,自己好像就是不被愛的!
追尋一個好似不可能達成的爸媽,追尋一個好似不可能成真的愛。
我們心中的追尋,是一個夢想,一個想像,它不存在,所以不斷地對關係失望,對自己失望,對世界失望。
或許要接受這樣的爸媽不容易,要接受對自己的爸媽很失望不容易,世界上的完美爸媽其實很少很少。
你相信嗎?那個只會照顧你日常起居,無法聊心事,不懂你,只會用他以為好的方式對待你的爸媽。
他們就是你的爸媽,他們愛著你,只會用他們這樣的方式愛著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