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精神分析學會的講座。
提到Klein的「分裂」(Splitting),是Klein的一個重要概念。
在母嬰關係中,Baby會將媽媽分為兩個,分別是「好媽媽」和「壞媽媽」,其實就是非黑即白。
好媽媽就是Baby有需求的時候,會滿足她的媽媽,例如想喝奶奶,就有奶奶可以喝。
壞媽媽就是Baby有需求時,無法滿足她的媽媽,例如她想喝奶奶,媽媽卻沒有奶奶給她喝。
Klein是用「好、壞乳房」來比喻孩子一開始的心理發展狀態。
聽完講座內容了解到,分裂(Splitting)其實與嬰兒的發展歷程有關,那時候的孩子在心智功能還未完全發展,Baby的認知處理只有這麼短,不是「好」就是「壞」。
這是他們心智功能上能夠處理的範疇,如果超過這個範疇,其實是他們無法處理的。
雖然都覺得滿能理解,但從發展歷程來看,讓我覺得十分有道理。
有種該多念點書的感覺......。
所以Baby有分裂現象,是一種進步,可以辨識主觀上的「好」與「壞」。
Baby將這個世界分類,會影響到他看待別人以及看待自己,我們又可以分成幾個部分。
1.Baby將媽媽分成「好媽媽」和「壞媽媽」,好媽媽對她好,壞媽媽對他壞。
這樣的「分裂」現象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保護效果,因為孩子會有一個「全好」的經驗,這個經驗是Baby想像中的「好媽媽」給她的。
也就是說,他曾經有一個好媽媽對她好到不行,要什麼有什麼,這是一個全然滿足的經驗。這個經驗對baby來說很重要。當孩子受到創傷時,這個全好的經驗對她來說是種保護。
另外,Baby想像無法滿足她的需求者,就是壞媽媽,壞媽媽讓她感覺到十分挫折,充斥著許多不好的經驗。
2.Baby會依據她感受到的好媽媽和壞媽媽,來看待自己。
當Baby覺得自己與「好媽媽」在一起時,Baby也會覺得「自己是好的」。
但是當Baby覺得自己與「壞媽媽」在一起,Baby會覺得「自己也很壞」。
所以Baby主觀知覺變得很重要,如果她覺得自己常跟好媽媽在一起,也就是說她以後容易覺得「別人是好的」,「我也是好的」。
如果她覺得自己常跟壞媽媽再一起,她以後就會覺得「別人是壞的」,「我也是壞的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