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人者有時會因為某些期待,而受到角色的羈絆。

Ram Dass和German(1985:28)曾說:「你越將自己視為一位【治療師】,對於被視為【案主】的人,則會有更大的壓力。」(引自王文秀、李沁芬、謝淑敏、彭一芳(合譯)(2003)

 

有時候會對某些形象角色有種期待,好像我們就應該做「想像中治療師」會做的那樣,溫柔傾聽,無條件的接納,不太能有自己的反應和情緒;當我們對於治療師形象有所期待的時候,我們也會不自覺地要求對面的個案也這麼做,「他必須要像一名個案」,他需要提出他的困擾,他不能夠頭腦空空的來。

我們陷入了「治療師與個案」的想像關係。

那樣,治療就不是真實的,而是假扮的,我們在假扮想像中的治療師,而對面在假扮想像中的個案!

 

使用榮格學派Jung的說法,如果我們夠覺察自己的陰影面,我們就不會意圖使別人,也要進入我們想像中的陰影世界。

也就是說,我們明明在治療個案的時候,在個案訴說的言語當中看到自己的害怕、但我們卻假裝不怕,然後建議個案;或是我們明明沒有辦法改變個案,卻幻想要改變全世界。

 

這種現象,在新手心理師時最為常見。

治療師好像要無所不能、不會遇到困擾,當個案求助於你的時候,你要能講出一番大道理;當個案質疑你的時候,你要展現出自己真的很有能力;當個案對你失望的時候,好像你要努力獲得他的信任,你要表現出真的能夠幫助他,身為治療師的你,好像不能夠讓個案失望一樣。

 

但是,其實真正的治療師沒有那麼神,治療師其實就是個人而已,治療師能夠幫助個案的部分,是讓個案能夠更認識自己;個案遇到困擾時,能陪他一起看到現在的處境,治療師就是這樣而已。

當個案遇到困難求助於自己時,不用講出大道理,陪他一起看看發生什麼事。

當個案質疑治療師的時候,質疑不夠專業、質疑太年輕,甚至質疑你不是同性別的,你不懂我們的苦,有時個案的質疑還真的是耶!所以大方承認也沒有什麼關係。畢竟這才是真實的人生,世界上很難找到可以百分之百理解個案的人,所以我們真的是懂一部分而已。

當個案對治療師失望的時候,我們要先理解個案對我們何以失望,如果個案覺得我們做得很差,對我們很失望;我們有時真的要承認這件事耶!或者說其實治療師做得不錯,但就是達不到個案的標準,那我們也要承認!身為治療師的我們,要做的部分並不是「否認個案的失望」,,也不是「迎合個案的失望」,我們要作的是「回應他的失望」,或許個案好氣的是,就連治療師都達不到自己的標準!所以,真的好氣、好失望。

而身為治療師的我們,有時就大方承認自己真的沒有辦法達到對方的期待,其實真的沒關係。

治療師不用當一位「完美治療師」,只要當「真誠治療師」就好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