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學生問我,為什麼心理治療中不能說「你好」和「掰掰」,她看了一些書之後還是無法理解,這些話有錯嗎?

 

【社交性語言V.S.治療性語言】

我們先看看「你好」、「掰掰」的話,平常什麼時候會說這種話?當我們在一個社交場合,或是朋友的互動場合,我們會使用這些話作為開始和結束,這是很自然的現象。所以這些話語是一種「社交性語言」,這是在社交關係當中會使用到的語言。

但是進行心理治療時,心理師與個案的關係其實是一種「治療關係」,而不是「社交關係」。在治療關係中,心理師所說的語言,是一種治療性語言,透過彼此溝通的治療性語言,協助個案能夠看見自己,或透過這些語言,讓個案的生活狀態有些挪動。

所以在治療關係中,社交性語言是無法真正幫助案主的,它不僅讓案主在治療關係與社交關係中產生混淆,究竟現在是治療關係?還是社交關係?而且也沒有產生治療效果。

例如,當我們說「你好」的時候,案主的回應也只是「你好」而已,甚至有些案主聽到這句話時,心裡可能會想「你好,但我不好啊」,這是他真實的感受,案主覺得就是不好才來做心理治療啊,為什麼是你好?

當我們說「掰掰」時,案主回應也只能是「掰掰」而已。我曾經遇過人抱怨說「他最討厭別人先跟他說掰掰,會讓他覺得自己被丟棄、被迫斷絕關係的感受,所以只要聽到別人說掰掰,她就一陣怒氣」,每次聽到掰掰時,她心裡就想要怒罵對方。當然這種情況,就可以再去探討「掰掰」背後的意涵了,但是掰掰其實也難以真正成為治療性的語言。

那治療關係的開始和結束,究竟要說些什麼?

當治療關係開始時,可以問「我們這次談什麼?」就可以了。用這句話作為這次治療關係的開始,案主想要討論的是自己的哪些部分。

當治療關係結束時,我們說「下次見」就可以了。下一次我們在同一時間、同個地點,我們再繼續談,用這句話作為本次治療關係的結束。

每個心理師在開始與結束的話語都是不太一樣的,我提供的也是一個概念而已,每個人可以去發展自己慣用的語言。

 

【社交性語言完全不能用在心理治療?】

當然,不是每次的治療都可以做到完全不使用社交性語言。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會忍不住使用,像我最常使用的是「最近過得怎麼樣?」這句話。每當我在日常生活中想關心朋友、知道朋友最近的動態時,我就會問他們,當然會因為朋友關係交情的深淺,而回應我不同的話,有些朋友是嘰哩呱啦地聊了起來,有些朋友則冷冷的回應。

在治療關係中,有些案主會因為這句話而回應最近生活發生的事情,有些案主可能只想要回答「不怎麼樣」,他也沒有力氣再照顧心理師的情緒。但不管是哪一種,其實這句話並沒有真正問到案主想談的,案主只是在回應我們而已,而我們也只是在蒐集自己想要蒐集的資料而已。

 

關於「你好」、「掰掰」還有「最近過得怎麼樣?」這些社交性語言,並不是每次都沒有意義,也不是每次都不能在心裡晤談中出現,好像出現了就是大錯特錯!我們要知道的是,每次我們使用這些話語真正目的,那麼,這些話才會在治療中變得有意義。

而我們,也才能真正在治療關係中,協助案主看見自己。

 

 

在治療關係中,減少社交性語言,多使用治療性語言,我也仍然在學習。

一起練習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ili Tree 的頭像
    Chili Tree

    Chili Tree 樹上長辣椒

    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