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本資訊:被討厭的勇氣-自我啟發之父,阿德勒的教導
作者:岸件一郎、古賀史健/譯者:葉小燕
出版社:究竟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文章是一名智者與挑戰者的對話。
透過對話的方式,除了讓我們理解阿德勒(Adler)的理論之外,同時也是在透過這些文字,讓閱讀者可以慢下來,重新看看自己。
『看看自己』,其實是一種很官腔的說法。但是我也不知道如何來形容,什麼叫做看看自己。
要知道,叫我們去看自己,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
有時很難能夠向別人討論自己的內心話,有時擔心說出來的內心話會有一陣責罵。
有時別人真的跟我們說出真心話,但我們可能完全無法接受。
我們只能一直鑽在自己的胡同裡。
然而這本書,用一個安全的方式,告訴我們真實的聲音。
真實,而且可口美味。
全書許多部分十分有感,但最讓我喜歡和印象深刻的部分,
就是書上所說的「幸福」和「討厭自己」這兩件事了。
Adler說的幸福很有魅力,討厭自己很有吸引力。
「你覺得自己幸福嗎?」
有時候庸庸碌碌的生活,一天將來,一天又將走了。
還沒有時間思考,好像被擠壓著沒有自己的人生。
日子渡著渡著,似乎就連「感受一下」也變得困難。
我們所說的「小小確幸感」,卻在開始上班前就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你感受得到幸福嗎?還是幸福感已經離你好遠好遠?
當要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時,卻渾身不舒適。
看著別人的生活,依舊羨慕,然後,又繼續駝著自己原本的姿態繼續走在現在的道路上……。
所以,我想要再問你一次,你覺得幸福嗎?
書上的智者說:
「現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,為什麼呢?是因為你不愛自己,所以把『變成別人』當成愛自己的手段。」
什麼意思呢?
當我們不愛自己的時候,我們就會企圖當另外一個我所羨慕的「別人」。
「那個別人」優點好多,很厲害,而且通常「那個別人」,都比我自己厲害。
所以我們寧願放棄當自己,也想去當那樣的「別人」。
但這就很弔詭的地方了。
要知道,我們永遠都成為不了別人,因為那個「別人」,永遠與我們不同。
即使我們模仿的十足相像,但那都是別人,都不是你。
我還是要再說一次,我們永遠都無法成為別人。
我們可以成為的,只有自己而已。
只有自己最清楚什麼時候難過、什麼時候開心,又是什麼時候覺得委屈。
成為自己才是真的,別人都是假的。
所以,如果我們一直想要成為別人,就會卡在一個「無法當別人」,但是又「討厭自己」的狀態裡。
當你討厭自己,無法好好地就當你自己的時候,怎麼會覺得幸福呢?
我想,一定是滿腹地委屈。
幸福是無法成為別人的,因為別人沒有辦法幫你幸福。
別人覺得的幸福,也不是你的幸福呀。
所以,當你討厭自己,沒有辦法好好地做自己的時候,怎麼會覺得幸福呢?
智者說:「對我們而言,最大的不幸,是不喜歡自己。」
看到這句話時,有一種震撼感。
沒想到,只是不喜歡自己而已,卻也可以成為最大的不幸。
所以說什麼是幸福呢?
我想,當我們可以喜歡自己的時候,那就是幸福了。
說了那麼多,好像我在說的是新語言。
其實並沒有。
有人可能會說:「如果那麼容易就喜歡自己,我幹嘛去當別人啊?」
所以,在書裡面就說了。
要怎麼喜歡自己呢?
Adler說:「所謂的幸福,其實是一種貢獻感。」
貢獻感是什麼呢?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嗎?錯!那樣也太委屈自己了~
貢獻感是別人覺得你很有貢獻嗎?錯!貢獻感不是別人去判定的,
其實,我們不需要判定貢獻感對他人有沒有用,
而是當我們擁有一種「我對別人是有用處」的主觀感受時,那就是貢獻了!
當我擁有了貢獻感,我能喜歡自己,覺得自己有用,而幸福就在這裡了。
過去一直在找尋可以讓我覺得幸福的人,或許我在找尋的,
是可以讓我喜歡自己的人,可以讓我覺得自己是有用處的人。
只是,為了讓自己變得有用處,不斷的去符合他人期待,迎合他人,反而變得不自由。
不自由的我,就難以喜歡自己了,也不是真正的貢獻。
貢獻不是自我犧牲啊,
不需要為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,所以不斷地壓下自己的主觀,按照別人要求做事,迎合別人。
什麼是幸福呢?
喜歡自己,覺得自己有貢獻,那就是幸福了。
你喜歡自己嗎?
你覺得自己對別人有用嗎?
一起朝向幸福邁進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