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如何訓練擁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】 (跳點式注意力介紹請見文章→過動兒傾向觀察

【圖片摘自Pixabay】

擁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在生活中常常會面臨到許多困難,不僅自己的事情無法如願完成,也容易因無法完成與他人合作的任務,而影響到人際互動。更多的是,這類型的孩子常常會伴隨著「情緒障礙」!當自己的行為常常被他人否定、排斥後,那挫折的感受一旦無法清楚描述,為了反擊,就會演變成容易暴怒的模樣!畢竟過動兒在生活中的規則已經很混亂了,自己的情緒狀態自然也容易有一個混亂的界線。

因此,和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在互動時,可能無法僅僅像我們平常教小孩的方式,而需要有更精確的生活訓練,爸媽們可以把握三項原則:

 

第一項【難以改變的生活模式-把握第一次就學對】

我們從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中發現,雖然沒有耐性,注意力很短!容易變來變去!但事實上,他們對於「已經學會的生活模式」是非常難以改變的!!心理學家的Piget曾提出「基模」的概念,說明我們對生活中的理解,會形成一個個的基模,這些基模建構了我們的世界。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好不容易在注意力這麼短的情況下學到目前的生活模式,擁有了這些基模,如今因為一件新的狀況,而對生活要有大變動,那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!!對我們而言,只是一點點地變動,對他們說,這些基模是打掉重來,組織不起來。因此他們往往在情緒上會有非常大地反抗!常常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他的不愉快。

所以,在教導他們的策略上,請讓他們在第一次就學習到正確的方式,並不是要求孩子第一次學習時,就要「做得完全正確」,他極有可能做得完全不正確,那是沒有關係的。而是我們讓孩子在第一次學習時,就是「我們希望他學到的生活策略」。國外學者Konrad Lorenz提出「銘印現象」,也就是說,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第一次了。試想看看,當我們長大之後,我們第一次的牽手,第一次的擁抱,通常都是我們很有感覺的,即使心裡忘記了,身體也會記得。當我們對一般孩子進行生活習慣訓練時,可能會因為覺得哪些部分不好,於是就做改變,但是對這些孩子而言,他們無法這麼有彈性,也不要讓他們在一開始就練習「發散式思考」,請把握「第一次就學對」的原則,不要輕易更動第一次教導孩子的那些策略,而且要保持第一次教學和第十次教學都是一樣的策略。

舉例來說:我們一開始教導孩子的是「甲→乙→丙」,不要突然變成「甲→1→丙」;未來若孩子訓練足夠,我們可以慢慢增加成「甲→乙→丙→」。

 

第二項【降低過多的刺激-把握1次只做1件事】

就如前所述,具有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常常會因為自己的注意力很難專注在1件事情上,因為對他而言,生活中的刺激太多了,導致他覺得「每件事情都是重點」,最後變成許多任務都沒有完成,甚至生活中變得亂七八糟,孩子可能會非常地困擾和挫折,因為覺得永遠都無法將這些任務真正地完成。因此,我們在要求或訓練他們時,絕對要避免過多的刺激、給予過多地指令。1次只做1件事。「這1件事」意思是指,1次只有「1個重點」。當我們只有給1個重點時,孩子就不會被太多重點干擾,他便能夠專注在這個重點上,所以要求孩子做的是「1個任務」,而且這個任務不要太巨大,讓孩子能夠練習只要將注意力放在這個任務上面就好。

如何讓孩子1次只做1件事,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的兩種刺激著手。

第一種是環境的刺激,生活環境實在太多有趣的刺激,常常會干擾著孩子。例如孩子在寫功課的時候,在他視線範圍內居然有其他的玩具,或是會吸引他注意的裝飾品。雖然不是我們給予的指令,但玩具放在視線範圍內,基本上就是一個足以比功課還具有吸引力的事情,因此,降低環境刺激是重要,請給予一個簡單、乾淨的房間、書桌或是完成任務的地方,讓孩子可以將重點放在需要專注的地方。

第二種是指令的刺激,也就是說,當我們給他指令時,如果這個指令包含了太多的重點,會讓孩子沒有辦法分辨哪件事才是重點。因此,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明確指令,「請他去做什麼」,而非「不要去做什麼」。交代給孩子的指令,一定要講得夠具體,不能太過模糊,在這邊舉個例子,有個媽媽趕著出門想要請孩子洗衣服,就告訴孩子將髒衣服拿去洗衣機,結果孩子真的就只是將髒衣服拿到洗衣機而已,媽媽回來時就快暈倒了。像這樣的事情絕對很有可能發生在這些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身上,因此,要夠具體:「把衣服拿到洗衣機洗,洗完還要曬。」聽完這個具體,想必大家一定覺得好~累~啊~!但不是每次都要如此具體,而是在訓練他的生活常規時,我們需要這樣的訓練,往後,孩子只要聽到洗衣服,就會知道洗完衣服+曬衣服。

謹記的是,爸媽們需要「等待孩子完成這個任務」之後,我們再要求第二個任務,避免給孩子過多的選擇和刺激。

 

第三項【製造有規則的生活-把握生活常規步驟化】

對這些孩子來說,他們的生活其實已經很模糊了,所以訓練他們時,一定要協助他們製造有規則的生活。這些規則,其實就是將生活常規變得「有步驟」。爸媽們因為已經很習慣生活中的各種模式,因此不會發現其實在生活中,處處充滿了步驟,而這些步驟,就是孩子要學習的「重點」。如果我們可以將生活任務或常規,拆解成各個小步驟讓孩子學習,那麼他才不會學得1團亂。每次都只有學1個短短小步驟的結果,孩子會覺得學習變得簡單、可達成,他也不會容易覺得挫折。透過這些步驟化的學習方式,孩子同樣也在學習,抓到「真正的重點」,他學到如何用這些步驟一點一點地建立起生活的規則。

 

殺手鐧-同時佔據兩種感官的學習:複誦的好處

對於這些跳點式孩子而言,我發現讓他們學習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策略,就是同時佔據他們兩種以上的感官,當孩子需要同時運用兩種以上的感官時,他的注意力就被迫不得不聚焦,這也使得他們提高學習力。

以「複誦」來說,複誦需要同時運用到兩種感官,孩子需要「自己說出來」,同時間也「聽到」自己的聲音。孩子說話時是需要思考的,在那時,孩子就必須將野放在外的專注力,回到自己「現在說話的時候」,因此,複誦會使得孩子記住他所說的話,複誦的過程也是在訓練孩子時需要常常做的。

例如:孩子常常還沒想完就去行動了。我們可以向孩子說明要先想過,再動手的理由之後,之後請他複誦「動手之前先想過。」複誦久了,這件事情就會放在孩子心裡。每當他沒有想清楚就要先行動的時候,孩子腦袋就會自然跑出這句話「動手之前先想過」。

 

如何運用這三項原則-「收拾書包」的例子

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收書包時,常常會忘東忘西的,如果一不注意,就演變成家長和孩子的災難!因此,光是「收拾書包」就是生活常規的訓練目標之一了。

我曾聽一位老師分享她是怎麼訓練的,她「收拾書包」的規則,完全符合這三項原則,再加上複誦!因此我也將她的收書包規則分享給大家。

首先,她告訴孩子們,要按照老師說的做,每個步驟都要聽,不要搶快,聽不懂就舉手。

第1步驟:「當我說『點功課』的時候,請把抽屜的東西和剛剛發的作業全部搬到桌子左邊。現在,我們要『點功課』。」等孩子將東西全部放到桌子左邊之後,再唸第2步驟。

第2步驟:「老師念到的書要放在桌子右邊」;「如果你聽到老師講什麼,發現『我沒有』,就要立刻舉手。」

第3步驟:「現在念一次,『沒有就舉手』。」學生跟著複誦1次『沒有就舉手。』

第4步驟:老師一一念出要帶回家的物件,每次只唸1個,這是裡面最花時間的,也是最重要的。例如:唸「聯絡簿」,學生就要將聯絡簿從左邊桌子放到右邊桌子,如果找不到聯絡簿的同學,就要立刻舉手,老師問問看其他同學是不是有多一本。等老師確定每個人都將聯絡簿放在右邊之後,才會繼續唸下一個。下一個可能是唸「生字簿」,學生就會從左邊桌子找到生字簿,並放到右邊桌子,以此類推。

第5步驟:等到全部唸完之後,老師會說「沒有唸到的書放在抽屜」,等孩子完成後,再唸第5步驟。

第6步驟:「將書包放到桌子左邊」學生就要將書包拿起來放到桌子左邊。

第7步驟:「把右邊的書放進去」。

以上七個步驟,才完成「收拾書包」的任務。可以發現,老師收拾書包的指令十分明確、具體,每次只有1個重點。而且將這個任務拆解成許多小步驟(也就是許多的小重點),每一次的步驟,都只完成1件事,老師會等孩子完成之後,再進行下一步。因此,孩子在這些步驟訓練之下,練習的是他們將生活物件進行「清點」,絕對不會遺漏,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重點。

 

跳點式注意力的孩子,我們真正要訓練的,並不是讓他跟變得一般人一樣,可以有完整的歷程和脈絡,而是協助他「縮短點到點之間」的距離,讓他不再這麼跳tone,這些點與點之間,就需要用「步驟」來做連結。當我們設法將這些點,變成一個個的小步驟,再將每個小步驟連結起來,如此孩子就能夠學會完成大步驟,並進而完成生活任務。

 

若能建立出「可清點的生活步驟」,他們在未來才有機會學到「有脈絡」的生活。

這些策略提供給父母們,或是煩惱自己「可能有這個症頭」的人參考哦!

本文同步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部落【如何訓練跳點式注意力孩子-把握三項原則

arrow
arrow

    Chili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